员工品牌|“本祖转机”:深耕三十载,情洒手术台
他
三十年如一日
默默无闻耕耘在医疗战线
他
为了守护患者生命
苦干实干从来不知疲惫
他
不是主刀医生
却为手术的成功保驾护航
他
就是麻醉科体外循环师任本祖
因技术精湛业务出色
被医院授予“本祖转机”员工品牌
在很多人眼中,在救治患者时,主宰一切的是医生。他们凭着精湛的医术和手术刀救死扶伤。但是,在医生的背后还有体外循环师默默无闻而又至关重要的奉献,为手术的成功、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任本祖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体外循环师,一位守护患者生命的幕后英雄。
从“南丁格尔”到体外循环师,一路耕耘一路收获
任本祖的从医之路,似乎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在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任本祖考上了青岛卫校护理专业,那个年代护理专业基本没有男护士,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男孩子学护理专业不是很体面的事情。“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就要好好做下去”,任本祖却在心里这样想。
1982年,任本祖毕业后被分配到青岛阜外医院(当时的青岛港口医院)开始护理工作,这一干就是30年。从最初的病房护理到成为外科护士长,任本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他的专业与敬业。1990年,任本祖调到麻醉科从事麻醉护理工作,积累了多年的病房护理与麻醉护理经验后,2005年,青岛阜外医院与北京阜外医院合作开展心脏手术,任本祖有幸参加了体外循环专业培训。在北京阜外体外循环专家的带领下,任本祖凭借自己的努力,用了比大多数人少一半的时间就拿到了体外循环师资格证,现在的他,是青岛阜外医院体外循环的技术担当。
“核对动脉、静脉连接无误,开始转机。”听到手术台上主刀医生的信号,任本祖立即确认病人的血液状态,熟练操作着身前的机器。随着体外循环机进入运转状态,术中患者的回心静脉血开始引流到体外,任本祖迅速投入到长达数小时的体外循环工作中。这是任本祖的工作日常,365天,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手术召唤,他就第一时间赶回医院,迅速进入这样的工作状态。
2019年10月,一位北京阜外医院的驻青专家与任本祖共事一段时间后,被他对工作的专心与痴心所深深打动,并送他一幅自己亲手作的“任老师转机”的素描画,这幅画一直被任本祖所珍藏。
患者眼中的好医生,同事眼中的老黄牛
体外循环作为大型心脏手术的重要支撑,是在病人心肺功能停止运作的情况下,把人体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暂时引流到体外,经人工肺进行气体交换,调节温度和过滤后,通过人工泵输回体内动脉系统的生命支持技术。而体外循环师作为心脏手术麻醉组的重要成员之一,主要负责在心脏手术过程中操作体外循环设备,用以暂时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
作为青岛阜外医院的体外循环“一哥”,任本祖常年待在手术室,与体外循环机打交道,操作好设备、守护好患者的生命安全就是他的使命,而这期间,需要时刻保持特别的谨慎和细致,在突发危急时刻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体外循环的难度,在于循环过程中对血液的监护,由于输入泵的挤压 、管路的松紧度、机器的转速等都对血细胞有破坏作用,加上主刀医生任何一个操作都会影响到体外循环,病人的生理指标每一分钟都在变化,任何一点不注意就会让体外循环不畅,其后果直接危及生命。所以不管手术进行多久,任本祖都会做到寸步不离,时时刻刻守在体外循环机旁,确保不出任何差错。
“任老师六七个小时不出手术室是常事,最长的十几个小时。”任本祖的一位同事说。由于长时间不能离开岗位,连正常喝水,上厕所的生理需求都成了问题,对此,任本祖淡淡地说,这些都能克服,少喝点水,减少不必要的移动,习惯就好了。
前些年院内体外循环师稀缺,一场手术下来基本都是任本祖一个人盯着,但谁也没听过他有任何怨言,可以说,“老黄牛”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了。
前不久,凌晨三点来了一个主动脉夹层病人,任本祖接到值班电话就立马赶过来,手术从早上五点半一直做到下午五点多,12个小时的手术里,他还要兼顾着另一台搭桥手术,那一天都没顾上吃饭。这种例子数不胜数,因为深知工作的重要性,他从来不敢怠慢,对他而言,这只是做好本职工作。
常怀感恩心,做好传帮带,当好铺路石
“本祖转机”员工品牌的授予,离不开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离不开他孜孜不倦的追求技术高峰,而在他看来,更多的则是离不开医院多年的培养和为员工搭建的平台,他说,自己从一名普普通通的男护士成长为医院的技术能手、员工品牌,我找到了人生定位,实现了人生价值,有一种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和使命感。
任本祖决定将这种感恩的心,实实在在的落实到行动中,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做好传帮带,当好铺路石,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年轻的体外循环师,从安装机器、检查管路连接情况,到无菌技术、转机过程中的细节和窍门,一点一滴,手把手带教,为医院体外循环培养更多新生血液,也为做强阜外品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