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用理解与陪伴铺就患者生命之路,成为肿瘤患者的“解铃人”
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新发癌症患者457万人,平均每分钟就有9人被确诊为癌症。作为当下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癌症不仅夺去了患者的生命与幸福,更让无数家庭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与绝望。做一名只争朝夕为患者寻找“生门”的好医生,是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王鑫14年如一日坚守的职业准则,也是她夜以继日、迎难而上的真实写照。在肿瘤内科病房,无数患者将生命托付于王鑫,为了不辜负这份信任,她在肿瘤治疗领域潜心学习,深耕不辍,以其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不言放弃的责任心努力为患者照亮生命之路。
全过程精准布局
个性化因病施治
如何帮助、陪伴患者一起走过肿瘤这条最煎熬、最漫长的路?作为肿瘤科医生,王鑫不断追问自己。回望出现于生死边缘的种种见闻,她最大的愿望是“战胜肿瘤”。推开王鑫办公室的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摞厚厚的各种肿瘤诊疗指南。包括《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合集、《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合集等,这些指南均为肿瘤医生参考指南,为患者的诊疗提供依据。“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诊疗技术也是日新月异。作为肿瘤科大夫,我们必须时刻学习,不断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更好地为患者服务。”王鑫说道。
2012年,王鑫到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内科工作,开始与肿瘤——这一人人谈之色变的恶魔短兵相接。“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令人‘谈癌色变’的恶性肿瘤正逐步变成‘慢性病’,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除了早筛查、早治疗外,更考验的是我们的综合治疗能力。”在王鑫看来,恶性肿瘤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多个学科、多种治疗手段的参与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那么如何为病人做好全程规划,如何排兵布阵合理施治也成为了摆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既考验医生的业务能力,也考验其责任心。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王鑫和同事们越来越注重多学科会诊下的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并对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科学管理,从而实现恶性肿瘤向“慢性病”的转化。
“目前,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局部微创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所谓的综合治疗,就是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特点,通过多学科会诊,在最恰当的时间、为患者选择最恰当的治疗手段,让患者的疗效最大化。”王鑫告诉记者,想要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医生必须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治疗的最佳时间往往稍纵即逝,因此,“及时”与“精准”也成为了王鑫追求的更高目标。
治疗的起点是信任
落点是尊重
“肿瘤病人和别的病人不一样,当一个人得知其患癌以后,除了他自己会陷入绝望、恐惧等情绪之中,对其家庭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往往会有天塌了的感觉。我觉得作为治疗肿瘤的医生,除了掌握各种各样先进的技术外,还得了解人文,不仅仅要治疗他的病,治病的同时得关心病人的心理,同时还得关心家属的心理反应,做好肿瘤患者的‘解铃人’。”王鑫这样说。
67岁的王阿姨坐在病床边,面色红润、神情安然。这位和蔼的阿姨,已经和癌症抗争了两年。她第一次到医院检查是在2023年,那次咳嗽持续特别久,伴随明显的食欲下降。最终确诊为肺部鳞癌,属于恶性程度较低的癌症。第一次化疗反应非常剧烈,全身浮肿、皮疹不断,甚至药还没输完就被迫中断,但令人意外的是,她的症状却明显缓解。带着“没太当回事”的轻松心态,她回了家,也开始了与病魔“和平共处”的日常。
直到前段时间,病情再次反复。因为对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明显,王鑫特意为她制定了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减轻身体的不良反应。住院期间,王阿姨时常与护理团队“聊天唠嗑”。有什么身体上的小变化,她第一时间就发微信咨询王鑫。“她就像家人一样关心我,有一次我腰疼,担心是不是骨转移,王主任立马解释,说不是同一种情况,安慰我不要自己吓自己。”王阿姨回忆时笑着说。如今,经过化疗和免疫维持治疗,她的身体状况稳定,心态也更加乐观。
“肿瘤病人跟普通病人不太一样。”王鑫说,“他们的恐惧不仅来自疾病本身,更来自对未来的未知。这时候,医生的一个眼神、护士的一句话,都能成为支撑病人走下去的力量。”
2024年,一位80多岁的患者将一封手写信以及一幅自己画的画送到了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办公室,为的是感谢医生的悉心照料。得知此事后,王鑫也很感动,“我对这位阿姨印象很深刻。”王鑫给记者讲述了她们的故事。刘阿姨的子女都在外地,她跟老伴生活在青岛。在刘阿姨确诊癌症,坚持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认识了王鑫。“我一般都会把我的个人微信推送给患者,这样他们不管有身体上的变化还是心理上的变化,都能第一时间给我发信息。”王鑫说,刘阿姨有什么身体上的变化就会发微信询问她,她也耐心解答。就这样,两人从医患变成了忘年交,这份情谊被刘阿姨牢记于心,为了感谢王鑫,就有了这份手写的感谢信。
“我们可能并不会创造奇迹。”王鑫说,“只是让患者知道,还有人在陪伴他们一起与疾病抗争。”在她看来,治疗的起点是信任,落点是尊重。在一次次与病魔的较量中,王鑫用理性与温情并举的医疗服务,用理解与陪伴铺就患者生命之路。她始终相信,医学不仅是治病的技术,更是关照人心的温度。
“上班式”诊疗
肿瘤患者治疗更轻松
“目前,我的病情控制得很稳定,上午来医院进行输液化疗,下午治疗一结束就能出院回家,真是便捷高效!”近日,在青岛心血管病医院肿瘤日间病房里,术后正接受辅助化疗的梁女士对记者说。随着肿瘤发病率的逐年增加,肿瘤综合诊疗技术也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患者进入接受定期治疗的慢病状态,大多数肿瘤患者一提起住院想到繁杂的手续就会头大,2024年9月随着肿瘤日间病房的开设,肿瘤患者白天治疗,晚上就能回家睡觉,真正实现了“上班式”诊疗。
身患肿瘤的周先生需要定期接受治疗,他坦言每次住院治疗都至少要花两天时间,十分不便,现在在肿瘤日间病房治疗,可以当天来回,既省了时间又省了钱,家人也放心,省了不少麻烦。曹大爷夫妇都是肿瘤患者,曾辗转多地治疗多年,最终经他人介绍来到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就诊。在肿瘤日间病房治疗期间,医护人员既专业又耐心,让夫妇俩在享受专业诊疗服务的同时,又能体会到家一般的温暖……“日间病房为多种肿瘤患者的周期治疗提供了便利,让患者以‘白天在院治疗,晚上居家休息’的方式,轻松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这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介于门诊与住院之间的全新诊疗模式,为传统医疗模式注入了活力。”王鑫介绍,“肿瘤日间病房自2024年成立以来,备受患者和家属好评。这种新型化疗模式,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缩短了候床时间,还提高了社会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它大幅缩短了患者及家属在医院的停留时间,减轻了陪护压力,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和精神负担。”
在王鑫的眼中,癌症是自己和患者必须共同面对的敌人,想要战胜它,就必须全力以赴、只争朝夕,任何时候的一丝懈怠都有可能造成生命的遗憾,面对沉甸甸的责任,她能做的,并且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地向前。
“我很骄傲能够成为一名肿瘤内科医生,因为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职业,从我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我的生活就和患者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我愿意用我的全部努力为患者赢得希望,这是一名肿瘤内科医生的责任,也是我14年职业生涯最大的幸福所在。”王鑫说。
王 鑫
专家简介
●医学博士,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内科病区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访问学者
●山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食管肿瘤精准治疗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省抗癌协会消化道肿瘤分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第二届肿瘤靶向与维持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老年医学会第一届肿瘤个体化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山东卫生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直肠癌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抗癌协会肿瘤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青岛市医疗卫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