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颤日|心跳乱了节奏?警惕房颤这个“隐形杀手”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正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在第13个"中国房颤日"到来之际,我院心内科开展了房颤义诊活动,通过为市民提供测量血压、心率,健康科普等义诊服务,进一步提高市民对房颤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的防控能力。我院心内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常瑜主任带大家一起了解房颤有关知识。
隐形杀手:无症状房颤更需警惕
房颤,全名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是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电活动紊乱,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5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心脏射血量也减少1/4以上。
“心悸、气短是常见症状,但约30%患者可无任何不适。”常瑜指出,无症状房颤因缺乏警示信号,往往在引发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时才被发现。
两大危害不容忽视,一是脑卒中风险激增:房颤时心房血流瘀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卒中。数据显示,房颤患者脑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且致残率、致死率高。二是心力衰竭:房颤使心衰风险增加3倍,心率紊乱与心脏收缩失调相互作用,最终可能引发不可逆的心功能衰竭。此外,长期房颤还与认知功能下降、心血管死亡风险升高密切相关。
科学应对:从筛查到治疗的全周期管理
针对房颤的复杂性,常瑜强调要“早发现、早干预”,心电图是最简单有效的筛查手段,建议中老年人群每年体检增加此项检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定期监测。
药物治疗早期以维持窦性心律为目标,晚期侧重心率控制与抗凝,预防血栓(如口服抗凝药)。
非药物干预如肥胖、酗酒、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改善症状。
手术方面,导管射频消融术通过微创手段修复异常电路,有效率远超药物治疗,适合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和持续性房颤患者。对高出血风险患者,左心耳封堵术可替代部分抗凝治疗,降低脑卒中风险。
常瑜建议结合年度体检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患者需遵循医嘱,同时提醒,房颤是一种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心脏疾病,每年的房颤日提醒我们,关注心脏健康,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治疗房颤,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携手对抗这个“隐形的杀手”,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心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