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世界骨质疏松日|健康体重,强骨健身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体重,强骨健身”。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它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和骨强度降低为主要表现,极大地增加了骨折风险,尤其对中老年人群构成严重威胁。值此特殊日子,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做到尽早预防,守护骨骼健康。
65岁的夏女士平日生活完全自理,前段时间在家不慎摔倒,屁股着地后立刻出现剧烈腰痛,连翻身、起身都无法完成。紧急送医检查后,结果显示为椎体压缩性骨折。“就摔了一下,怎么会这么严重?”夏女士既害怕又困惑。经过我院骨科专家会诊,立即为她实施了经皮椎体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配合规范的补钙和康复治疗,夏女士的疼痛很快缓解,恢复情况良好。
这个案例并非个例。数据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已达19.2%,更值得警惕的是,髋部骨折后1年内死亡率高达20%。骨质疏松引发的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更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性骨病,特征为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骨强度下降、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是世界上发病率、死亡率最高,医疗费用消耗最大的疾病之一。
骨质疏松有哪些危害
最直接危害是骨折,轻微外伤(如滑倒、弯腰捡东西,甚至打喷嚏)就可能引发椎体、髋部、腕部等部位骨折;
长期骨质疏松会导致身高“缩水”、弯腰驼背,还可能引发慢性骨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骨折后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会因为长期卧床导致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褥疮和泌尿系统感染等现象,这些并发症对老年人来说有极大的危害。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
骨密度测定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通过专业的骨密度检测设备,可以准确评估骨骼密度是否低于正常范围,从而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与防范
保持适宜体重。定期监测体重、体脂率、肌肉围度等指标,根据身体变化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保持适宜的体重。
均衡营养。建议通过合理膳食或钙补充剂增加钙的摄入,增加阳光照射、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维生素D补充剂,来保证维生素D充足。
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可选择“有氧+力量+平衡”相结合的多种运动模式,增加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减少跌倒风险。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浓茶、含糖碳酸饮料等。
高危人群早筛查早防治。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进行骨密度检测。对于确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以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促进全身健康。
骨质疏松如何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钙剂、维生素D、骨吸收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增加骨量、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用药。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除了上述预防措施中提到的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外,还应注意避免跌倒,如保持家居环境整洁、安装防滑设施等。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物理治疗可以通过热敷、按摩、电刺激等方法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康复训练则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从生命的早期阶段开始,通过科学的方式积蓄骨量,并减少骨量流失,才能为步入老年后维持良好的骨骼状态、“挺直腰杆”打下基础。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重视体重管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一起守护“硬骨头”,享受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