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奋斗足迹成就价值绽放|以仁心妙手,护心脏“生机”
奋斗,永不褪色
价值,自在其中
在这里,我们记录奋进向前的滚烫足迹
在这里,我们见证职工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真诚关怀与坚实奋斗的相向而行
本专栏将追寻那些扎根一线的奋斗身影
记录那些用脚步丈量
用汗水浇灌的山港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
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团队
看他们如何以医者仁心
守护脉搏心跳
有一种跳动,被唤作奇迹,那是心脏重新搏动的声响;有一种温暖,会感动你我,那是医者用心传递的温情。在山东港口,就有这样一支团队——山东港口医养集团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团队,他们始终坚守“医者仁心”,奋战在救死扶伤的”护心一线”。
作为山东省首家心血管专科三级甲等医院的重点科室、青岛市医疗卫生重点学科、青岛市特色专科,团队以精湛医术为利刃,斩破病魔枷锁;以赤诚仁心,在守护心脏健康的战场上披荆斩棘,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与曙光。
医魂凝聚:全力以赴,用无私奉献筑牢防线
“急诊病人,前降支急性闭塞!”“男,65岁,突发胸闷憋气45分钟!”“38岁男性,恶性心律失常。”深夜23点、凌晨5点到中午12点,在普通人都休息的时刻,心内科医疗群总是在不断弹出消息,发出求救的信号。
心脏病发病往往是突发的,抢救时效性要求很高,为了紧密织好护心“防护网”,心内科团队建立了三级值班系统。一线是当值的医生护士;二线是高年资医师院内会诊听班,接到电话10分钟内必须赶到现场指导救治;三线为科主任和急诊手术听班。“所有医生的电话必须畅通,无论是吃饭、睡觉、还是在洗澡,都要随叫随到。”深夜的手术室里,铅衣下的身影依然挺拔;凌晨的急诊科,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
一次,心内科主治医师张述文大夫夜间值班,刚安顿好一个心衰病人,另一个病人又突发心梗,“两个患者发病时间的间隔距离不超过半小时,根本来不及喘口大气儿”。一二三线医护成员们迅速集结,争分夺秒地展开抢救。“黄金抢救时间很短,实际上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恨不得自己的指令还没有说完,患者已经把仪器用上了。”张述文说道。
最终病人成功得救,当张述文脱掉白大褂走出医院,犹如一滴水融入奔腾大流中,无声无息。没人知道,这个饥肠辘辘行走在大街上的人经历了怎样一个不眠之夜。
“可以说是每时每刻,都要做好治病救人的思想准备。虽然多年从业经验,让我们对一些疾病是有预判的,不过当看到病患发病痛苦的模样,自己的心还是会不由得被‘攥’紧,这时就要告诉自己,一定沉着应对才能化险为夷。”心内科主任兼病区主任王松涛说道。
人到万难须放胆。直到站在病人面前才会明白,“医生”两字,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沉甸甸的责任,更是患者生命相托的信任。这支撑着他们一路全力以赴地追求卓越:创新开展首例螺旋式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超高压球囊钙化病变治疗等20余项先进技术,联合国家心脏病中心开展4项课题,获青岛市重点学科及2项国家级专利......患者对青岛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团队的信任度越来越高,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心内科介入手术年超5000例。
医术破局:风雨同舟,以精湛技艺开拓“生路”
谈及平日工作,王松涛说:“干这个行业,团结一致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共识,我们经常开玩笑说,我们是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关键时刻,光凭一个医生、一个护士是肯定干不成的,只有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
还记得那场惊心动魄的急性心梗抢救手术,那天夜里,病房里的监护仪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患者的心电波形像暴风雨中的小船,剧烈起伏。"室颤!准备除颤!"生死一线,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张刚的声音像出鞘的刀一般锋亮坚定。凭借多年配合的默契,护士快速预判医生的需求,迅速除颤、心肺复苏。二线的心内科主任医师姜涛也即刻到达,与家属短暂的沟通后,快速将患者送进导管室。急诊手术团队熟练操作着各种步骤,心电血压监护、消毒、铺巾、麻醉、穿刺、紧急置管、冠脉造影......所有人屏息凝神,脑海都只有一个信念:救活患者。
"导丝、球囊准备——现在!"心内科副主任兼CCU主任李献良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随着导丝、球囊到位,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郑法同步进行球囊扩张,两人的操作敏捷、默契十足。当血管开通的那一刻,造影屏幕上,血流忽如春冰消融般奔涌而过,经过1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患者的心脏终于重新恢复供血,强而有力地跳动起来。
面对复杂病情的患者,心内科还联动各科室多学科会诊。一次,一位心梗患者在夜间突然发生猝死,虽然抢救过来,但患者有心脏破裂,并伴有血栓形成。“哪怕只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用100%的努力去救人。”在紧张的气氛中,一支由心内科、心脏外科以及重症监护室组成的多学科团队,共同制定了详细的治疗计划,经过数周的努力,患者终于重新站了起来。
一个人再优秀也撑不起一片天,是团队协作让这群“白衣天使”屡屡创造奇迹。如今可以独立手术的医生有12位,他们攻坚克难:为高危猝死Brugada综合征患者植入皮下ICD;拔除植入体内12年的起搏电极导线;为八十多岁高龄房颤患者完成射频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手术......
“每当看到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重获新生,那种喜悦和欣慰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心内科副主任兼病区主任常瑜感慨地说道,“因为病人康复的微笑,不仅仅是对从医人员职业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们团队所有人的鼓舞。”
医心溯源——从医初心,在生死磨砺中坚守
“医生这一职业能救死扶伤、为病人解除痛苦,这是我求学时心中的梦想。”聊到从医初心,王松涛平静的脸上,一潭深水似的眼眸中仿佛激起了波澜,但很快又沉淀下来。
“但学生时代的我,对医学的理解还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只看到了这份职业救死扶伤的光辉与荣耀,实际上只知其美、未知其艰。生死面前,初心需要锤炼得足够强大,‘救死扶伤’才能从理想走进现实。”只有历经无数次惊心动魄的大风大浪,目睹过病人生死就在一瞬间的惊心动魄,才能深刻领悟到“救死扶伤”这四个字的内涵与重量。
“记得有一次,一位扩张型心肌病末期的患者,我们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电除颤几十次,就像是在与死神进行拉锯战。”王松涛回忆道。“尽管过程艰难,但我们成功了。当患者从昏迷中苏醒,生命体征逐渐稳定,当时我去洗手间用水擦了把脸,你猜怎么着,那一瞬间,我在镜子里仿佛又看到那年参加从医宣誓时那个意气风发的‘我’。”
还有一次,一位年逾七十的老太心梗发作,是她6岁的孙子拨通120送到医院。“当时,虽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们知道必须迅速行动。”王松涛回忆道。团队当机立断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手术,使她得到及时救治。“当她小孙子感激地用稚嫩的小手抓住我的手时,那一刻我多么庆幸我会医术。”生死时速的瞬间,除了对医生医术上是考验,亦在考验着从医人员的意志信念。
有人说,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也选择了爱。对此,一线从医人员们有更具体独道的从医体悟:
“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心内科病区副主任梁磊说道。
“我认为需要‘慎独’精神,很多时候,护士作为一个辅助角色,所做的不被大多数病人关注,无论有没有人在我们都要做好。”心内科护士长王丽君说道。
“治病救人不是简单的对症下药,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链接。其实医护人员也是人,争分夺秒就是不希望有遗憾发生。”心内科主治医师徐琛基说道。
在生老病死和柴米油盐间,他们选择升起与时间赛跑的旗帜,不过在医生的另一面,他们可能是父母、是子女、是老师......但无论是何种角色,在命运的齿轮上,他们都在坚守医师宣誓时的“初心”,努力做一个坚强的、顶天立地的“人物”,为生命撑起一片天。
“比起被歌颂,更希望通过你的笔,让大众看到我们真诚的一面。”在采访最后,王松涛向笔者说道。